忻城县2025年病虫情报第二十六期——秋玉米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控技术
目前,我县秋玉米生长开始进入大喇叭口期至抽丝期。由于田间玉米播种期不一致,苗情环境极利于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发生为害,玉米病虫害将进入发生高峰期。虫害以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玉米蚜虫为主,病害以玉米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锈病为主。根据田间苗情及虫情态势,预计秋玉米中后期病虫发生总体为3级(中等程度)发生,各种病虫发生趋势如下:
一、玉米病虫发生趋势
1.草地贪夜蛾:由于有外地虫源迁入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玉米前期草地贪夜蛾属于3级(中等程度)发生,发生面积达2.3万亩。根据本站近期在城关、遂意等乡镇调查草地贪夜蛾在秋玉米上发生情况,百株虫量一般为0~12头,个别田块高达90头以上,被害株率一般为0~15%,个别田块高达70%以上。根据田间虫情、虫害规律及气象预报等因素,预计中后期草地贪夜蛾3(4)(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5万亩,各农户要继续抓好防治工作,确保我县秋玉米生产安全。
2.玉米螟:前期玉米螟属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螟害株率最高为10%,加权平均0.5%,百株残虫量最高9头,加权平均0.35头,比去年同期12.5%。根据田间虫量、苗情、天敌数量及气象预报等因素分析,预计中后期玉米螟1(2)级(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主要为害中迟熟品种等,发生面积0.6万亩,防治适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3.玉米蚜虫:玉米前期为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主要为害早熟玉米品种。随着玉米进入抽雄扬花期, 蚜虫为害将进入高峰期。据近日调查,有虫株率最高达21%,一般0-6%。根据田间虫情、虫害规律及气象预报等因素,预计中后期玉米蚜虫2(3)级(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防治适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4.玉米纹枯病:玉米前期为轻发生,田间调查发病株率最高13%,一般0~7%。预计玉米中后期该病(3)级(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3.5万亩。病害流行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5.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前期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据近日田间调查,玉米大斑病病叶率最高13%,一般0—4%,玉米小斑病病叶率最高32%,一般3—10%。根据田间病情、苗情及气象预报等因素分析,预计中后期玉米大斑病1(2)级(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4万亩、玉米小斑病2(3)级(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病害流行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6.玉米锈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田间调查,发病株率最高5%,加权平均0.1%。预计中后期该病(2)级(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5万亩。病害流行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二、防控技术
1.防治草地贪夜蛾兼治玉米螟:防治药剂单剂可选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复配制剂可选用12%甲维•虫螨腈、16%甲维•茚虫威、4%或8%甲维•虱螨脲、甲维•氟铃脲、除虫脲•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高效氯氟氰菊酯;还可用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多杀菌素、球孢白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制剂。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杀虫剂,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浓度和剂量进行适量喷洒,避免频繁用药,以延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2.防治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期,有虫株率达20%以上时,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吡蚜酮、啶虫脒等农药进行喷杀。
3.防治玉米纹枯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戊唑醇、氟环唑、井冈·己唑醇等药剂按说明用量兑水50-60公斤喷雾防治。
4.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吡唑醚菌酯、唑醚·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嘧菌酯、唑醚·氟环唑等按说明用量兑水50-60公斤喷雾。
5.防治玉米锈病: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喷洒茎叶。每隔7天喷药1次, 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