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武宣县豇豆主要病虫发生动态与防控工作意见
一、当前豇豆主要病虫发生为害特点
当前武宣县秋季豇豆开始进入伸蔓期和开花结荚期,田间调查已有豇豆枯萎病、煤霉病、美洲斑潜蝇、蓟马、蚜虫、豆荚螟、豆野螟等病虫发生为害。同时,豇豆常发生的病害还有豇豆茎基腐病、锈病 、白粉病 。受台风天气影响,田间空气湿度增高,以上病虫将有加重发生趋势。希望各地种植户加强管理,做好防控工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确保生产用药安全。
豇豆枯萎病:一种严重影响豇豆产量和品质的土传病害,发病初期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夜间可恢复,几天后植株黄萎枯死 。靠近土壤的植株基部呈黑褐色腐烂(剥开地上部分维管束见黑褐色,有时表面可见粉红色霉状物。高温高湿条件易发生病害。
豇豆茎基腐病:豇豆茎基腐病属一种土传病害,湿度大时危害更严重,豆角茎基腐病在豆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以苗期发生最为严重,主要为害幼苗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并慢慢往根部扩展,后期茎基部缢缩,呈褐色,湿度大时腐烂,并着生一层白色菌丝。
豇豆煤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豆荚也可受害。叶片上有紫褐色至深褐色的病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会密生灰黑色的霉,受害的叶片易脱落。遇高湿多雨天气,或保护地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条件下则发病重。
豇豆锈病: 主要为害豇豆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茎、蔓、叶柄及豆荚。发病初期,叶背面产生淡黄褐色的小斑点隆起呈小脓疱病斑,后成为红褐色孢子堆,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在豇豆开花结荚期后易发生,温暖潮湿环境易发生。
豇豆白粉病: 主要发生叶片上,发病后叶片上会覆盖一层白粉,发病重时背面也会有症状,叶片会枯黄或脱落。茎蔓和豆荚也有受害,也会出现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蔓和豆荚,致枯黄枯死。
美洲斑潜蝇 :为害瓜类、豆类、果类作物叶子,如鬼画符状。
蓟马 :杂食性,繁殖快,从卵到成虫仅需2周;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蓟马通常藏匿于花,及叶片背面为害幼嫩表皮组织,影响产量和外观品质。
蚜虫:其成虫和若虫都吸食作物幼嫩部位组织汁液,使枝蔓、叶片、荚果卷缩畸形,生长停 滞,甚至全株萎蔫死亡 。并排泄分泌蜜露,造成煤污病,并传播病毒病;较干旱的天气条件利于其发生。
豆荚螟和豆野螟:幼虫孵化后蛀花为害,3龄后多数幼虫转害嫩豆荚,4~5龄幼虫在荚中取食。幼虫可多次转,还可蛀茎、叶柄和卷叶为害。
二、防控工作意见
1、实行水旱轮作,深沟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
施生石灰中和土壤酸性,预防根腐病、枯萎病。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腐熟农家肥 。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病虫为害的叶、荚 ,拔除重病株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处理。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
2、有条件的,①采用保护地栽培,使用40~60目防虫网,隔离防止豇豆荚螟、斑潜蝇、蓟马、蚜虫等害虫进入为害。②每15~20亩设置1盏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豇豆荚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成虫。③分别装置1~2套/ 亩豇豆荚螟、豆野螟等性诱捕器诱杀成虫,安置高度高出地面1~1.5m(生长中后期),按说明定期更换诱芯。④每亩放置30~40块全降解黄色诱杀美洲斑潜蝇、蚜虫、和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将黄板和篮板均匀分布挂于豆架中部阴面通风处,粘虫板粘满害虫后要及时更换)。⑤覆盖银色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面朝上黑色面朝下),驱避蓟马、蚜虫等害虫,也防止蓟马、斑潜蝇落土化蛹或阻止土中虫蛹羽化。或在豆架悬挂银灰膜条驱避蚜虫。
3、药剂防治
掌握在病害发生初期,虫害虫卵孵化盛期用药,优先使用生物源农药,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注意轮换用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施药,按药剂使用说明用量浓度施药。①防治枯萎病 、豇豆茎基腐病等可选哈茨木霉菌、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素 、新植霉素 、代森胺等(按说明书使用)喷雾防治。②防治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叶斑病于其发病初期,可选用肟菌•戊唑醇、醚菌酯、咪鲜胺、唑醚•咪鲜胺、氟环唑、氟菌唑等喷雾防治。③防治美洲斑潜蝇、蓟马、蚜虫等 ,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苦参碱、多杀霉素、溴氰虫酰胺、 啶虫脒乳油等喷雾防治。④防治豆荚螟和豆野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茚虫威 、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喷雾防治。⑤注意:防治豇豆病虫害,(特别蓟马、蚜虫、豆荚螟、豆野螟)在早上露水干之后或傍晚打药,杀虫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