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象州:“碎田”连片聚民心,“粮田”升级润壮乡
9月15日,秋高气爽,象州县寺村镇横桥村的连片稻田泛起微黄。壮族村民蒋炳才站在田埂上,望着整齐的田块、畅通的沟渠和宽阔的机耕路,脸上洋溢着笑意:“以前这里全是‘巴掌田’,农机进不来,水也灌不匀。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我这心里比稻穗还‘饱满’!”
蒋大哥的喜悦,是象州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作为广西产粮大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象州县自2019年以来,以“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为目标,在壮、汉、瑶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中,将“碎片田”连成“丰产田”,书写了“民族团结共耕耘,良田沃土促振兴”的温暖篇章。
寺村镇谭村水稻航拍
“碎片化”到“连片田”:尊重民意,灵活协商赢信任
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地块碎片化、群众意愿不统一,是项目推进初期的最大难题。
“我们不怕麻烦,最怕群众不满意。”象州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小廖说道。她回忆,在寺村镇崇山村西崇屯片区,曾有80亩农田因部分农户担心“田块变差、分田吃亏”而迟迟不愿同意建设。工作人员没有强行推进,而是走进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一次次沟通,最终提出“优质田置换+流转补偿”的灵活办法,彻底打消了群众顾虑,实现全片区连片开工。如今,该片区已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惠及农户300余户。
“他们真的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现在田更肥了,路好走了,浇水也方便了,我们壮家、汉家一起种田,再也不吵‘哪块田好哪块田坏’了。”村民覃大姐感慨。
寺村镇崇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
“三上三下”工作法:让规划设计“长”在田间
针对地形复杂、设计难度大的问题,象州县摸索出一套“三上三下”工作法:规划阶段“一上一下”联动摸底,设计阶段“一下一上”反复征求意见,评审阶段“一下一上”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我们不能只在办公室画图,更要蹲在田里听民声。村民熟悉每一块田的‘脾气’,他们的建议往往最实用。”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吴高财说。
这一方法显著提升了工程质量与效率。2023—2024年度项目因设计合理,施工矛盾减少80%,进度大幅加快,真正实现了“农民满意、工程实用”。
象州县横桥村慈悲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建设过程)
“宜机化”+“规模化”:良田焕发振兴新活力
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田块整齐、设施完善,农机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30%,农资投入减少20%。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规模化、科技化种植的“孵化器”。
在寺村镇崇山村,一片原本零散的甘蔗地,经改造后由农业公司整体流转,建起千亩甘蔗示范基地;村民不再零散耕种,而是收租金、挣工资,亩均收益提高超300元,村集体每年也增收20万元。类似案例在全县遍地开花,高标准农田正从“示范田”向“效益田”全面升级。
水稻机械收割
夯实“耕基”,守护粮仓:质量效益双提升
截至目前,象州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6万亩,粮食产能平均提升10%–2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超75%。项目覆盖区域涵盖多个民族聚居村落,成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象州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杨绍良表示:“高标准农田不仅是设施升级,更是心态融合。接下来我们将推动‘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深度融合,让良田真正成为富民田、团结田、幸福田。”
从“碎片田”到“连片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象州用耐心和智慧,将“众口难调”变为“众志成城”,让一片片农田成为各族群众心连心、手拉手、共创丰收的希望之地。
利用无人机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