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巴掌田" 到 "丰收田" !象州高标准农田的蜕变
金秋时节,踏入象州县的广袤田野,目之所及,稻浪翻滚,金波荡漾,浓郁的丰收气息扑面而来。象州县作为广西产粮大县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自2019年以来,锚定“藏粮于地”战略,聚焦“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核心目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6.74万吨,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走出了一条田优、粮丰、民富的发展新路。
尊重民意:破解“碎片化”难题
9月15日,村民蒋炳才站在田埂上,望着整齐的田块、畅通的沟渠和宽阔的机耕路,脸上洋溢着笑意:“以前这里全是‘巴掌田’,农机进不来,水也灌不匀。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我这心里比稻穗还‘饱满’。”
面对农户承包地分散、田块差异大、意愿不统一等现实问题,象州坚持以群众需求和利益为核心,通过“逐户动员+民主协商+灵活置换”机制,推动农田集中连片整治。
寺村镇崇山村针对少数不愿参与整治的农户,采取“以好换好、就近置换”和“先流转后建设”等方式,成功实现千亩连片建设,彻底改变以往“插花田”“补丁地”困境,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寺村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10亩。
“三上三下”:确保设计科学可行
面对一个区域数百块大小不一、形状不一、高低错落的农田,为实现“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的目标,象州县创新推行“三上三下”工作法,确保规划与实际需求精准对接。
在规划阶段,采取“上报需求、下核实地”方式。相关部门先收集村民对农田改造的需求和期望,随后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核实情况,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设计阶段则是“下田勘察、上会复核”。技术员走进农田细致勘察,充分了解每一块土地的特点。之后,将设计方案提交会议进行复核,集思广益,完善设计。评审阶段实行“下送确认、上会审定”,把初步的设计方案送到村民手中,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待村民确认后,再提交会议进行最终审定。
象州县通过多轮上下联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有效避免了设计不合理、群众不支持等问题。在2023—2024年度的项目推进过程中,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群众接受度都得到显著提高。
示范引领:“一户一田”增效显著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象州县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改造,象州县推行“一户一田”分配机制,加快土地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
寺村镇崇山村便是典型代表,该村引导农户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将承包地流转至村集体,再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平整、一户一田重分”建设,成功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集约化。
近三年,全县新增连片流转种植面积超1万亩,规模经营与“宜机化”改造让农机效率提升30%以上,耕作成本显著下降,“大块田”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真正成为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地力提升:实现长效高效益
马坪镇新庆村“象州壮欢富硒水稻产业示范区”的万亩高标准农田,依托“公司+示范区+农户”模式,让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元。这正是象州县推广高质高效技术与“代耕代种代收托管”新模式,为高标准农田赋能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象州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方案,创新建立“五方责任+群众监督”机制,聘请村干部、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担任监督员,实现材料、施工、验收全流程管控。项目竣工后,重点推广“稻+稻+油菜花”“稻+稻+绿肥”等种植模式,同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等技术。
如今,象州县通过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大幅提升农田质量与产能,更探索出“良田、良法、良机、良链”深度融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