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广西淡水鱼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10月广西大部分地区天气渐凉,气温水温逐渐下降,且昼暖夜凉明显,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量和生长速度开始下降,各类病害的发生风险有所降低。但经过夏季快速生长期后,池塘内有机质沉积较多,水质易恶化,此时做好养殖生产管理,防范各类疾病发生,是确保养殖增产、渔民增收的关键。根据近年同期广西水产养殖病情测报数据和今年天气情况,广西特色淡水鱼创新团队对10月淡水鱼易发疾病进行了预测,供参考。
一、病情预测
10月份广西淡水鱼养殖应重点关注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鲈鳜鱼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鲈鳜鳢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黄鳝弹状病毒病、细菌性肠炎病及车轮虫病、指环虫等多种寄生虫性疾病。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气单胞菌属细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危害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时易发病。病鱼主要表现为体表充血、肛门红肿、内脏器官肿大及腹水积聚等典型症状;鱼群免疫力低下或养殖环境恶化时易暴发,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各淡水鱼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主要危害当年和一龄草鱼及青鱼,水温20℃~30℃时易发病;患病鱼鳃盖、口腔、眼睛、鳍条基部等多部位出血,剖检可见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出血、肝脾充血等症状。9月份本团队在监测样品中检出多例GCRV阳性,对感染鱼群应限制流通、加强管理,避免暴发疫情。各草鱼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疫苗免疫是目前防控此病最有效的措施。
3.鲈鳜鱼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蛙虹彩病毒(RanaV),又名病毒性溃疡病,水温高于30℃时易暴发。病鱼严重时体表出现大片溃烂,肌肉裸露坏死并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体色变黑,鳃丝发白,出现肝、脾、肾肿大并伴有出血。9月份本团队在接诊的多例大口黑鲈发病死亡病例中检出RanaV阳性。各大口黑鲈、鳜鱼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投苗前检疫及养殖过程中的病原监测。
4.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主要危害鳜鱼、大口黑鲈,水温25℃~34℃时易发病。病鱼身体失去平衡,应激反应降低,体表变黑、出血,鳃苍白,脾脏和肾脏肿大,肝脏有出血点等。9月份本团队在接诊的大口黑鲈和鳜鱼发病死亡病例中均有检出ISKNV阳性。各大口黑鲈、鳜鱼养殖地区应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加强投苗前检疫及养殖过程中的病原监测。
5.鲈鳜鳢弹状病毒病:俗称“打转病”,主要危害苗种,水温18~22℃高发,3~4月、10~11月是主要流行季节,急性发病死亡率达90%以上。病鱼在水中打转,体色变黑,体表出血,腹部肿大,内脏充血,偶见腹水,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各大口黑鲈、鳜鱼、乌鳢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投苗前检疫及养殖过程中的病原监测。
6.诺卡氏菌病:病原主要是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宿主范围广,大口黑鲈、鳜鱼、乌醴等鲈形目鱼类最易感,水温25℃~28℃时发病最严重。病程长,病鱼前期无明显症状,中期开始表现出少食、反应迟缓等症状,后期出现体表溃烂出血、肛门红肿、腹部肿大等临床症状,病鱼剖检常见心、肝、脾、肾、肌肉等出现白色结节。9月份本团队在接诊的大口黑鲈发病死亡病例中检出诺卡氏菌阳性。各大口黑鲈、鳜鱼、乌醴养殖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7.黄鳝弹状病毒病:病原为黄鳝弹状病毒(CrERV),在水温15℃~30℃时均可感染,可感染各种规格黄鳝,流行季节为4~10月。病鳝食欲明显减退,行动迟缓,游泳不规则,头部肿大出血,体表弥散或点状出血,肝脏、脾脏、肾脏等多内脏出血。该病病情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各黄鳝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加强投苗前检疫及养殖过程中的病原监测。
8.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患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解剖查验可见肠道充血发红,尤以肠后段明显。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应重点防控。
9.车轮虫病: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适宜水温20℃~28℃,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和鼻孔处,大量寄生时会刺激鳃丝分泌黏液,形成黏液层,妨碍病鱼呼吸;养殖水体有机质高、水质较差时易发,连续阴雨天也容易暴发此病,各淡水鱼类养殖区均应注意防控。
10.指环虫病:主要危害鲢、鳙、草鱼等,水温20℃~25℃时易发病。大量寄生时病鱼瘦弱发黑,呼吸困难,鳃盖难以闭合,鳃丝黏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寄生数量多且密集时呈白色泡沫状小团。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均需重视。
二、防治建议
(一)预防措施
1.加强苗种检疫和病原监测。通过投苗前的苗种检疫,从源头上杜绝苗种携带病原进入养殖环境;养殖过程中,定期监测养殖鱼类的常发病害,及时掌握养殖鱼类感染病原的情况(是否感染、感染强弱),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避免疫病的大规模暴发。
2.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一是做好工器具管理,在养殖场各区域设置专门的工器具存放处,已消毒和未消毒工器具分开摆放,并专区/池/桶专用;二是做好消毒管理,建立消毒制度,对养殖场所、水源及尾水、运输工具、工器具、设施设备、工作人员等进行消毒;三是做好媒介生物管理,设置阻止老鼠、昆虫及其他病媒动物进入场区的设施。
3.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一是坚持每日巡塘,查看养殖鱼类活动与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二是做好水质监测,每日检测养殖水体的pH值、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等理化指标,发现异常及时调节;三是加强科学投喂,选用优质的全价配合饲料,适当拌喂维生素C钠粉(水产用)等免疫增强剂,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喂;四是保持合理养殖密度,通过适时分塘、起捕上市等措施转移大规格鱼类,减轻水体负载压力,降低养殖风险;五是规范转塘、并塘操作,避免养殖鱼类受到机械性损伤,拉网后及时消毒,预防继发性感染。
4.及时报告疫情,做好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及时打捞死鱼,做好无害化处理,并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5.建立水产养殖管理档案。将水产养殖动物的引(购)入、隔离检疫、繁育、消毒、药品和饲料使用、疾病监测、疫情处置以及苗种销售等重要生产环节详细记录在案,加强生产管理体系和配套建设,保障生产稳定性。
(二)诊疗措施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大于治”的原则。养殖动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分析,确定病因后再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必要时送有资质的实验室确诊。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长期开展水生动物疫病公益诊断服务,中心每月1号和15号(遇周末后延)接收养殖场/企业寄送的发病样品进行免费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指导养殖户/企业进行针对性防控。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发病时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消毒,应急治疗用氟苯尼考粉或恩诺沙星粉拌饲投喂,也可用大蒜素或中药如大黄、侧柏叶、五倍子等拌饲投喂;建议针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国标渔药拌饲投喂。
2.草鱼出血病、蛙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等病毒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时不得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强氯精等强刺激性杀虫、消毒药物,养殖水体不得大排大灌,避免应激反应;发病池塘减少投饵量或停食1~2天,保持充足溶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消毒,同时内服多糖类免疫增强剂、渔用多维以及有保肝护肝效果的国标渔药制剂,并发或继发细菌性疾病时需针对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国标渔药拌饲投喂。
3.车轮虫病、锚头鳋病等寄生虫病:车轮虫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锚头鳋病全池泼洒精制敌百虫粉(水产用)的水溶液,每立方米水体用敌百虫0.1g~0.2g全池泼洒,连用3天~5天。
防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规范使用药物。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或通过“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www.adds.org.cn/)或“中国水产”APP获取专业指导;也可咨询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联系电话:0771-5343466-201。